|
楼主 |
发表于 2016-9-26 09:27:00
时间到了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,当时的40 50人员大部分都到了退休的年龄,养老金的到来,子女的成家,让他们不再有经济上的压力,很多书报亭的经营者都选择了回家享受天伦之乐。
同时,随着上海城市的迅速发展,引来了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们,他们带着赚钱的梦想,同时也把自己老家的风俗人文原封不动的带来了上海。更进一步,他们并非每个人都有在大城市立足的能力,而看准每一个赚钱的机会成了他们活下去的本能。
我们看到了,当时卖大众软件的地方,现在开始卖手抓饼,煮玉米;当时卖每周广播的地方,现在卖起了香酥鸡、王老吉;当时挂着“晚报已到”的黑板,现在成了“松江地铁口不限购可落户”;当时放着的姚慕双,现在成了各种“梆子”。
一个城市的灵魂,随着街头文化的变异,也消失在茫茫人流中,盲流中。
我们不是怕他们抢了我们的饭碗,毕竟论坛里绝大部分人不会去摆早餐摊,我们怕的是城市文化的劣化,书香气变成了地沟油的臭气,更怕的是对于外来人口的纵容!
试问,邮政局牵头的书报亭为何可以公然卖食物,其中是否有经过卫生部门批准?经营者是否办妥健康证明?工商营业执照变更经营范围否?影响市容环境、城管为何不管不问?报刊与烹饪明火共处,是否有消防隐患?
小小书报亭,见证了上海90年代到2005年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起飞并举,也随着之后上海城市文化的劣化而沉沦。
|
|